大明历史讲解

大明历史讲解

作者: 莫容玉辰

其它小说连载

“莫容玉辰”的倾心著明英宗于谦是小说中的主内容概括:一个人为什么当皇帝?原因很不同的当皇帝的原因也不尽相就太祖皇帝来他为什么要当皇帝?第肯定是自己相当皇这从他的各种言谈中可以看出有的时候他自比汉太有的时候他自比唐太当他肯定不会自比秦始自比元世大概这些人他都看不上想当皇帝的人很真正有资格、能成功的少之又所以相当皇帝绝对不是最好的理第形势所非当不从本人的意愿上来是不大想当的...

2025-07-12 22:29:07
一个人为什么当皇帝?原因很多,不同的人,当皇帝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就太祖皇帝来说,他为什么要当皇帝?

第一,肯定是自己相当皇帝。这从他的各种言谈中可以看出来。有的时候他自比汉太祖,有的时候他自比唐太宗。当然,他肯定不会自比秦始皇,自比元世祖,大概这些人他都看不上吧。

想当皇帝的人很多,真正有资格、能成功的少之又少。所以相当皇帝绝对不是最好的理由。

第二,形势所迫,非当不可。从本人的意愿上来讲,是不大想当的,往往是这个时候当皇帝风险是很大的。但是,皇帝是个高回报的职业,冒一把险之后,收益非常可观,且一劳永逸,没有后顾之忧。比方说,宋钦宗赵桓,他是金军兵临城下,他老子宋徽宗想临时甩锅,匆匆让位,想让他背锅。还有明景帝朱祁钰,也是蒙古人在城门之下,哥哥明英宗被人抓了,如果不能临危受命,就国破家亡了,没办法被于谦、诸大臣推上了皇位。后来,蒙古人觉得将明英宗留在手里,既没有收益,还要白白地养着,就主动给送回来了。搞得景帝很尴尬,就说: 当初我说不当皇帝,你们偏要我当,现在太上皇要回来了,我如何自处?皇帝当了之后,感受到了职务带来的丰厚的回报,皇帝宝座带来的无限权力,不甘心大权旁落了。于谦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大位已定。也有几个当皇帝的,名义上是被迫,实际上也是运作来的。

比如,黄袍加身。宋太祖行军至陈桥,半夜发生兵变,大家挟持了太祖,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龙袍,给他披上,然后行三扣九拜大礼,于是当即称帝。这种,也只是哄哄无知小儿。比如,曹丕之受禅于汉,司马炎受禅于曹魏,王莽之受禅于汉,这些都是一种政治秀,不可过分当真。

第三,众人推举,却之不恭。想当皇帝的人,即使个人意愿再强烈,也不会自己发个文件,说: 我要当皇帝,我也有能力当好皇帝,大家都拜我吧。这样的方式,是为天下人所不齿的,吃相是非常难看的,也是不长久的。比方说那个陈友谅,刚杀了前面的皇帝,迫不及待地,不用任何形式的准备,在一个寺庙前,匆匆登基。结果突降大雨,皇帝本人和臣僚全体,淋成落汤鸡不说,因为泥沙俱下,弄得每个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这么庄严的一件事情,给他们弄得不成体统,没有权威,必然就不能长久。

劝进是当皇帝的必然程序,是由文官首领,一般是宰相,上《劝进表》。第一次,皇帝婉拒;第二次,皇帝沉思后,拒绝;第三次,皇帝涕泪横流,说你们这些人啊,不让我省心啊,让我当皇帝,不是要累死我吗,我并不想当啊,你们为啥要逼我呢,就因为我凤目龙颜长得帅、奇骨贯顶有异象、廓然有志心智坚、雄才大略能力强吗?这些是父母之因,为何要加之我身呢?好吧,我准了,你们选个好日子,即皇帝位。

天命是当皇帝的核心程序,要焚香沐浴,再三跪拜,代表亿兆臣民,向老天上表,阐述其中的原因,并请上苍给出是否同意当选皇帝的答复。当然,这种答复一定是容易看见的,也是必须实现的,老百姓也能看得见的。比如说,如果你答应我,某年某月某日就不要下雨、艳阳高照等等。当然,这些必须要让司天监算好日子,决不能出岔子。当然,如果真的出岔子,就再选良辰吉日,再来一次。

臣下为什么要如此积极地劝进呢?这不是显而易见吗?老大当皇帝了,小弟们肯定要官升三级、俸禄加倍啊,然后大赦天下、分封诸侯,老大当大皇帝,我们当土皇帝,你吃肉,我喝汤。

至正十五年(公元 1355 年)年六月,打响了著名的渡江之战。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渡江之战,都是著名而又划时代的,比如东晋淝水之战、东汉官渡之战,以及此次太祖横渡长江之战。之前冯国用初附就分析王霸之道于太祖: 金陵(南京)龙盘虎踞之地,帝王之都(据之则有成就帝业、问鼎天下之资),抢先占据金陵以为大本营、根据地。坚固城池后,在四出征战,倡导仁义,收买人心,不贪图美女金银,定鼎天下不过探囊取物一样容易。太祖听之大悦。

渡江之战,太祖攻占了兵家必争之地——牛渚矶(又名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长江边),随后攻占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太平既下,太祖的兵峰直指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依照太祖的做事风格和一贯的战争准备,在此之前,他一定已经提前拿下了南京的周边重镇,确定南京是他可以战必胜、攻必取的一座孤城。

这时候,太祖要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

他决定要清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暂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清道夫计划,这个计划实施跨度之长,牵涉人数之众,亘古未有,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个时候的明太祖,恐怕也没有想到,杀戮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歇。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渡江之战至占领太平之后,攻取南京之前先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环境及各方势力的发展走向等问题。

对于太祖来说,这个乱世当中,如果由只有一个选择,让他发自内心感激的人,那个人一定就是郭子兴。他不仅是他的岳父,是他的上司,更是他的伯乐,他的恩人,他的再生父母,他的人生导师。他拥有的一切,都是他赐予的,他的一切成功,归根到底,都和他的扶持分不开的。

但是,郭子兴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非常突出。虽然他也善于从士兵当中发现一些人才,但同时,他自身资质的平庸,他也一样有忌讳特别出色的优秀人才。

他能够在乱世果断起义,占据壕城,接连稳固自己的根据地。总的来说,有一定的眼光,有一定的手段。但也仅此而已。在濠州之外,他似乎并没有更远的将来。他没有规划,没有愿景,他只希望守着他的城,他的人,过完他的一生。

如果不是彭大、赵钧用,从徐州一路逃亡过来,鸠占鹊巢,郭子兴应该不会走出濠州,来到滁阳。

他志向不大,耳根子还软。

他固步自封,还有点贪财。

他仁慈有之,缺乏统率力。

他敢于造反,却惧怕强敌。

对于这样一个人,太祖只能敬而远之,走而避之。但是,却又不能见死不救,最终只能坐而等之,等着老郭能够不知不觉地死去。

也许,长年的戎马生涯,战争的压力,可能让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一些隐性的疾病。而太祖应该是十分了解并善于利用一些外来事物,催发,让死亡来得更快更猛。有时,我们不得不阴险地揣测一下这位刻薄寡恩的一代雄主。

郭子兴的死亡,也是非常戏剧性的。

孙德崖是郭子兴起义的最早、最坚定的盟友,虽然起义的主要领袖是郭子兴,但是孙德崖与其说是他的下属,不如说是他的战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战友,应该能一直友好下去,尤其是革命尚未成功。

但是,由于郭子兴、孙德崖等一直龟缩濠州,没有对外扩张自己的领地,利益的蛋糕没有做大,但是人的权益欲望却在不断地膨胀。所以,他们的矛盾必然要爆发。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是解决内部矛盾的最好办法。

而且,孙德崖以及当初一起造反的俞、鲁、孙、潘等四人,平时无所事事便四处剽掠,很是为郭子兴看不起。由是,矛盾愈加剧烈。

这个矛盾的爆发比预想的,稍微早了一点。原因是导火索出现的比较早。1353 年 8 月,脱脱亲率大军,攻占了徐州。这个时候,元朝廷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脱脱不得不返回元大都处理。就委派水利专家贾鲁去继续攻伐濠州。

徐州原先的占领者有三个人,一个是首领李二(即芝麻李,萧县人,当时每家每户都没有余粮,个个忍饥挨饿,李二家有芝麻一仓,全部拿出来接济他人,故时人称之为芝麻李),还有两个: 彭大和赵均用。脱脱来势凶猛,直接俘虏了芝麻李,并杀害了他。彭大和赵均用听说后望风而逃。因为同是红巾军系统的原因,二人逃到了郭子兴占据的濠州城。

本来,作为逃亡者,要有应有的态度,不能喧宾夺主,尽量少给主人家添麻烦。但是这两个家伙,一方面野心勃勃,另一方面不讲武德。郭子兴或许心中有一点谋算,便通过抑赵扬彭的方式,挑起两人的不和,避免两人合起伙来吞并他自己的势力。也许单纯地看彭顺眼,看赵不顺眼。所以他对彭大礼遇有加,对赵均用不屑一顾。

但是,寄人篱下的赵均用,一开始也不敢怎么样。孙德崖这时看到了机会,便联合赵均用,意图对郭子兴不利。

这一天,赵均用、孙德崖趁太祖人在淮北的时候,以邀请郭子兴宴饮为名,将其诓到了孙家,用犯人刑具禁锢郭子兴,关在房中。

太祖闻难马上返回濠州,随同郭子兴的次夫人带着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禄)去彭大处寻求帮助。彭大、太祖各点人马、各带兵刃,杀到孙德崖家,破除郭子兴身上的镣铐,让人背回了家。

这时,元将贾鲁急攻濠州城,这场大变故也因为强敌环伺而暂时搁置争议,同仇敌忾、共赴时艰。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53 年)五月,贾鲁死于军中,元军撤退。彭、赵二人又继续打打杀杀,或者纵兵劫掠,郭子兴更是不敢管。恰好城中缺兵、缺粮,太祖便回了趟老家,招了 700 余人,随后便告辞,携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至正十七年(公元 1357 年)七月,太祖攻下滁州。这时的彭、赵二人已经形同水火,争斗不断。在火并中,彭大中流矢而死,赵均用便想吞并彭大的部队。这时彭大的儿子彭早住接替他老子担任首领,被赵均用抓住。赵均用同彭早住一起阴谋策划裹挟郭子兴去攻打盱眙、泗州,通过借刀杀人的计策来杀害郭子兴(这一招很快被太祖活学活用了,所以说阴谋家和阴谋家是不能共处一地,互通有无)。

太祖便派人送书信,狠狠地警告了赵均用。赵均用发现太祖兵强马壮,便不敢加害郭子兴。太祖有斥巨资贿赂赵均用左右,郭子兴才获得自由。率所部万余人,到滁州与太祖汇合。

与当初一穷二白的太祖,去投奔占据濠州城踌躇满志的郭子兴不一样,虽然这时的郭子兴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反之太祖已经是麾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但是老郭依然我行我素,不仅鸠占鹊巢,而且以上位者自居,丝毫不给太祖应有的尊重。

熟知郭子兴秉性的太祖,总是刻意逢迎,不仅恭谨地侍奉他,而且命令部队要谨遵郭子兴号令,还上尊号为滁阳王(这个配置和彭、赵二人无异,不知道郭子兴开心不开心)。老郭一开始,觉得太祖人不错,会来事儿,便倚重为自己的左右手。但是,事情一旦翻篇了,老郭觉得自己站稳了脚跟,便又听信谗言(有证据表明,谗言的来源可能是郭天叙兄弟及郭的妹夫张天祐等),想要软刀子杀人,剪除太祖的左右手,最后还将主意打到了号称赛萧何的李善长身上,好在李善长有智慧,三言两语、涕泪横飞,就摆脱了郭子兴的纠缠。

从此开始,凡是对外征战的指挥权,太祖都不能参与决策。即使是出阵对战,也不敢争先,避免树大招风。这时,郭子兴又说太祖贪生怕死,没有勇气。跟诸将一起出去御敌,敌人攻至近前,诸将怯懦不敢战,纷纷调转马头,只有太祖从容应对,勇猛作战,所向披靡,郭子兴又觉得因为错怪太祖,感到惭愧。如此矛盾的表现,也是让人看不懂啊。后来,太祖才知道原因所在。

郭子兴手下诸将从外面回来,都会有所贡献给郭。但是,太祖一向不许部下侵扰无辜、禁止纵掠,所有一无所获,也一无所献,郭子兴非常不高兴。马娘娘知道了这事情后,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首饰等献与郭子兴的次夫人张氏,张氏喜不自胜,于是误会才慢慢解除。

至正十四年(公元 1354 年)十月,元丞相脱脱大军战败了张士诚,接着就围困六合(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距离滁州大约 160 里,昼夜行军可至)。元军号称百万,六合守将派人到滁州请求支援。据守六合的正是郭子兴的老对头——彭、赵以及孙德崖。

于是,郭子兴坚决不去救援。太祖一边跟郭子兴分析唇亡齿寒的道理,一边亲自发兵救援,通过诱敌入伏的方式打败了元军。考虑元军力量太过强大,太祖见好就收,送回了所俘获的马匹辎重,让六合的父老乡亲携带牛肉、美酒前去犒劳元军,并且表示守城是为了防贼防盗,本以为王师驾到,是为了对付巨寇,怎么会伤害我等良民,于是元军乃退去。

至正十五年(公元 1355 年)正月,滁州缺粮。

太祖早前就有意攻取和阳(即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但是,和阳城虽小但很坚固,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太祖未雨绸缪,数次向郭子兴提出攻取之道,但是郭子兴手下总有几个进谗言,让郭子兴对太祖产生了一些疑虑。刚开始,斥责还不多,也不严厉,太祖不以为意,顾全大局。只是想着图谋大业,并没有在意郭子兴的无端责难,再数次进谏。郭子兴也不是个笨人,对太祖的计策言听计从。但后来谗言多起来了,就说等等再看,无需多言。太祖多次受到责辱,由此抑郁成疾。郭子兴召集会议讨论出征事宜,派人召唤太祖前往,太祖因病辞之。再三派人来请,也不能赴会(实际上心中仍有不快)。郭子兴知道太祖的心思,但也觉无奈,只能让人告诉太祖,人可以不来,但是要将计策订立出来,以便三军执行。

太祖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

第一,疑兵于前。当初太祖劝降驴牌寨时,缴获义兵号衣两套。义兵,是元政府的民兵组织,也是地方军的重要来源。有的是地方地主武装,初时为保护乡里,防御盗寇。战时为政府征调,用于镇压农民起义。有的是地方政府训练的民团,用来抵御外来入侵。后来,由于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到处花开遍野,于是元廷便四处招安,凡愿意归顺者,全部编入义兵,赐予官职,授予番号,使之正规化。像张士诚就是这样,招而复叛,叛而复招,一直游走在朝廷和农民起义军边缘,鼠首两端,谋求利益最大化。

义兵的号衣上有番号,为: 庐州路义兵字样。太祖建议以这两套号衣为样板,紧急赶制三千套青色衣服。然后,从部队中选拔三千名年轻力壮、勇猛干练的军士。穿上青色号衣,胸前和背后都贴好番号,将头发弄成垂髫之状(蒙古人,会剃发留小辫子),衣服全部用左衽(即即衣襟向左掩,右襟压左襟),装扮成元政府兵。

第二,陈兵于后。再选一万名精壮兵丁,身穿红色战衣(时天下起义军,都尚红色,头戴红巾,身穿红衣,视为同袍),跟在三千青衣兵之后。为避免对方探子知晓,前后间隔 20 余里。队伍务必小心谨慎,时时用探马刺探消息,互通有无,严明号令。通过这样,赚得和阳城门大开,则城可以一举拿下。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时候,出了一些叉头,这个叉头便是主帅张天祐。

这件事情的源头当然还是郭子兴的用人问题。对于太祖,郭子兴又爱又恨又敬又怕,爱其才略,恨其不附,敬其恭己,怕其夺嫡。

基于多重原因考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基于自己人用的放心的原则,此次行军太祖出谋但不出征,带队的是郭子兴近亲和旧部,小舅子张天佑率青衣兵假冒元朝义兵在前,赵继祖(后面要详细讲解这个人)作为前队的先锋官。耿再成(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作战勇猛)代领红衣兵在后,作为攻城拔寨的主力(估计也有当炮灰的成分在内吧)。

先头部队行至陡阳关(又称斗阳关陡岭关,今安徽省

巨兴集东北六里的大茅芦尖山上),和阳的老百姓以为是真正的元军义兵,以牛肉美酒犒劳大军。张天祐没有知会后面的部队,也没有派人在原地等候,便找了一个僻静的所在,顾自大吃大喝起来,于攻城一事,抛之于九霄云外。

这时,耿再成率领的两万红衣兵随后赶到,没有发现异常异常情况。耿再成以为青衣兵已经顺利到达城中,便率领队伍直达和阳城下。元兵发现有敌来犯,发出紧急信号,关闭所有城门,用绳梯把将士垂降城下作战。耿再成猝不及防之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本人也中了一箭,纵马逃走。

元兵趁势追击,一直到了千秋壩(又名千秋涧,今安徽和县西北),天色渐晚,收兵回城。恰好张天祐这时吃饱喝足后正好赶到,两军对垒,以逸待劳,张天祐三千人士气正旺,一鼓作气击败了元兵。一直追击元兵到了小西门,登城的绳梯还在,汤和一马当先顺梯登城,后面将士一个接一个跟上来,就这样攻克了和阳。

耿再成败回滁州,禀报郭子兴说张天祐及其所部应该全军覆没,子兴听了之后,怒责太祖所献计策不佳,致损兵折将。这时,亲兵过来禀报, 元兵已经到了滁州,派遣使者过来招降。郭子兴立刻转怒为惧(这里可能有抹黑的嫌疑,郭子兴也是沙场惯见,岂会因此而惧怕失态), 召唤太祖一起商量对策。

当时,所有的部队几乎都已经出去打和阳去了, 留在城中的多是老弱病残之辈。太祖知晓了元兵目前都在南门,故将其他三个城门的士兵都集中到南门,兵士众多,几乎都将整个大街小巷都塞满了。太祖命人通知使者进城,以此威慑使者。

进入郭子兴的大殿时,太祖命令使者跪在地上, 用膝盖当做脚掌走路,面见郭子兴。郭子兴与使者对答, 词不达意,意不尽情, 说错了很多的话。

诸将看到郭子兴对答失体,恐怕弱了士气, 主张杀了使者。

太祖却持反对意见道: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如若杀之,则敌军必以为我们怕他, 所以才斩杀使者,敌将肯定会马上代领军队来攻。不如夸大我军战斗力, 恐吓住他,然后大方地令使者回去,敌军必然会忌惮我们,不敢贸然进攻我们。

郭子兴没有别的办法,采纳了太祖的意见。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太祖在时事分析、时局把控、人心揣测、心理战术等方面,有着惊人的判断力, 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在战争的打磨下愈加成熟的斗争艺术, 是别人无法比拟的,郭子兴不能,韩林儿不能, 郭天叙、张天祐之流,更是难忘其项背。

第二天,元兵果然解围而去。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聊天记录渣男翻车
  • 不做二选一的说说
  • 腐化雕像作用
  • 头衔零冠词
  • 高考作文高速公路事件
  • 真千金的娘亲
  • 不妙她们都在觊觎我绯色回响
  • 我做大哥很多年是哪首歌的词
  • 十年一遇黄梅季节
  • 十年一遇降雨标准
  • 十年一遇大风
  • 十年一遇最早入梅